在反腐高压下,医生收红包现象明显减少。国家医保局通过集采、药品目录谈判、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多项措施,有效降低
此次反腐暴露出医疗领域存在严重问题。首先,在医院市场化改革过程中,长期存在医疗资源不均衡、费用不透明、医院管理层权力集中、监管不完善等问题。一些掌握权力的医务人员在药品配送、设备采购、耗材供应、工程建设等方面获取非法收入,看病贵问题仍然突出,严重损害群众利益。
其次,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给医保基金带来较大压力。2023年1—5月,医保基金支出增速同比增长23.3%,远高于收入增速8.2%。近年来,国家医保局千方百计节流增效,医疗费用依旧高企,医药购销等领域的腐败行为正是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的重要推手之一。
再次,药企将大量资金投入销售环节,催生医疗腐败,污染学术环境。此次集中整治明确指向医药领域生产、供应、销售、使用、报销等重点环节,药企正是反腐的“风暴眼”。一些医药代表通过会诊费、讲课费、借款等方式变相行贿。一些药企采取更为隐蔽和复杂的手段,以赞助科研经费、学术会议、组织药品临床试验等名义,为行贿披上“合法外衣”。
最后,此次反腐也给中国医疗企业敲响警钟,提醒药企必须放眼未来,把更多心思放在研发创新上,增加投入,提升国际竞争力。
医疗反腐不仅要长期保持高压态势,更应立足于长效制度监督。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把医院党建和反腐结合起来,提高医疗机构为人民服务水平;二是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关注设备采购、医保监管、公立医院补偿、医务人员薪酬激励等一揽子深层问题,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立长效制度体系;三是建立医院分权管理责任制,强化审批机制,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确保权力不被滥用;四是增强决策公开性,提高医疗机构、药企信息透明度,公开医疗资源分配、采购、销售等重要环节数据,建立举报机制,接受各界监督。探索建立医疗机构领导层个人财产公开制度;五是建立医疗服务监督评价机制,给患者选择和决策权,明明白白消费;六是建立医德医风建设机制,倡导廉洁文化,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强化对腐败的警示和抵制;七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研发创新。信息化可以实现对患者就医、医生诊疗、药品采购的全过程监控。构建常态化研发投入机制,缩小与国际一流企业的技术差距。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医疗反腐,从根本上有利于捍卫人民生命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