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全国30个临床专科的1579名专家学者参与评审的《2012年度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出炉。据称,该榜单的评选依据集中在“学科水平与科研能力”两方面。因此,排行榜的主要价值在于展示不同医院的医疗专长,也为中国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发展设置一个具体可见的标杆。
作为一个以专业技术为标准的排行榜,由众多著名的医学界人士共同参与,其公正性当然会有所保证,入选的那些“中国最佳医院”也应是实至名归。不过,在“医闹”、“杀医伤医”等医患纠纷事件接连发生的大背景下,从公众对于医院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的热切期待来说,“中国最佳医院综合排行榜”又显得过于单薄。
首先,从发布的排行榜上可以看出,“中国最佳医院”的前21名全部位于北上广等一线和省会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自然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但也反映了中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现状。在2011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大会上,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张梅颖曾指出,“现在中国医疗资源80%在城市,广大农村仅占20%”。时过两年,我们不禁要问,状况有了怎样的改观呢?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其次,“中国最佳医院”的排行榜固然有其针对性、倾向性,属于医学共同体内部的学术性评比,但这个排行榜真正的适用范围不会只停留在“医学圈”。它也有可能让病患和公众产生认识偏见,蜂拥至“中国最佳医院”,从而导致这些医院愈加人满为患。这就需要对排行榜的使用进行广泛地指导性解释。
第三,医院好不好,不能仅看医学水平、医疗技术。反观频发的医患纠纷事件,应注意的是,医疗过程中的“技术性”因素往往不是事件的导火索,大多是由于医患之间矛盾的细节处置不及时、不恰当,最终酿出悲剧。也就是说,“最佳医院”的标准不仅要包括一些专业条件,也不该排除医学与社会、医生职业精神、医院服务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否则,“中国最佳医院”的称号可能会大打折扣。
因此,是不是可以在“中国最佳医院”评选的过程中,考虑到参评医院的层次性和标准的多元化,吸纳普通病患和公众参与其中呢?如果要推出这样一份评选方式更加开放的“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尽管在目前情势下很多医院或许会遭到一些质疑和诟病,使“中国最佳医院”的专业性特征有所模糊,尽管在医患纠纷中医院很多时候真的很委屈,但若没有敢于直面服务对象指责的“倒逼”劲头,医院很难打破固守的自我封闭意识,更无益于医卫行业的整体发展。